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锈钢材质马氏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不锈钢材质马氏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根据化学成分的差异,马氏体不锈钢可分为马氏体铬钢和马氏体铬镍钢两类。根据组织和强化机理的不同,还可分为马氏体不锈钢、马氏体和半奥氏体(或半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以及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等。
1、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
2、马氏体组织有两种类型。中低碳钢淬火获得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由许多束尺寸大致相同,近似平行排列的细板条组成的组织,各束板条之间角度比较大;高碳钢淬火获得针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呈竹叶或凸透镜状,针叶一般限制在原奥氏体晶粒之内,针叶之间互成60°或120°角。
1、马氏体是由马氏体相变产生的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转变产物的统称[1]。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在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2、奥氏体(Austenite)是钢铁的一种层片状的显微组织,通常是ɣ-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也称为沃斯田铁或ɣ-Fe。奥氏体的名称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奥氏体和马氏体都是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态。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溶碳能力较大,在高温下稳定存在,塑性好,没有磁性。
马氏体是一种体心正方结构,通常有片状或者板条状,硬度较高,可以是钢在正常室温下的一种组织形态,也可以通过淬火工艺得到。
1. 马氏体和奥氏体是金属材料中的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2. 马氏体是一种由高温下的奥氏体通过快速冷却形成的组织结构。
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无法完全转变为马氏体,因此会形成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组织结构。
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但韧性较低。
3. 奥氏体是一种在高温下形成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大的晶粒和较低的硬度。
在金属材料的加热过程中,奥氏体会逐渐形成,其结构相对稳定。
奥氏体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可塑性,适用于一些需要较高韧性的应用场合。
4. 值得注意的是,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形成与金属材料的成分和冷却速度密切相关。
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冷却条件会导致不同的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形成方式和特性。
这些组织结构的不同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别: 1、形态不同;2、密度不同;3、特点不同。马氏体和奥氏体都是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态。马氏体可以是钢在正常室温下的一种组织形态,但奥氏体只是加热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以不同的速度降温,可得到不同的组织形态,并不是只有马氏体一种。
马氏体与奥氏体的区别如下:
1、形态不同
马氏体是体心正方结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或者板条状,片状马氏体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
奥氏体是面心立方结构,碳氮等间隙原子均位于奥氏体晶胞八面体间隙中心,及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和棱边的中点。
2、密度不同
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仅需很少的能量,因为这种转变是无扩散位移型的,仅仅是迅速和微小的原子重排。由于转变后体积会膨胀,可以看出马氏体的密度是低于奥氏体的。
3、特点不同
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但韧性很差,其特点是硬而脆;
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导热性差,线膨胀系数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锈钢材质马氏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锈钢材质马氏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