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不锈钢材质 >详情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计算公式(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标准值区别)

地下室外墙、柱基础型式探讨

张丽君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计算公式(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标准值区别)

之前的短文(12月15日)讨论了偏心基础的不合理性。这篇短文讨论了偏心基础的合理使用。

当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低时,地下室常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的基础型式,可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高的天然优势,显着更经济比全地板筏板基础。“独立基础+防水板”本来是很明确的基础类型,但在外墙上安装柱子就有点困难了。墙下为条形基础,柱下为单体基础。我不止一次看到类似下图的设计:

从纯粹的结构受力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基础外轮廓极不规则,给基坑开挖和防水施工带来很大麻烦。我想这样的设计对于大多数当事人和建设单位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设计了很多地下车库。大约在2010年之前,无论边跨如何,地下室的外墙上都没有柱子。外墙采用条形基础,简洁明了,如下图:

但从2010年开始,或许是受到法规的引导,包括外部审查意见,也出现了在外墙上安装立柱的要求。这个规格是:

笔者认为,根据本规范的理念,要求地下室外墙设置柱子是不恰当的。

1、地下室外墙安装立柱的必要性是什么?

1、本规范指剪力墙,其受力特点是平面内弯曲、剪力,轴压大,平面外无应力。面外弯矩对剪力墙的稳定性十分不利,因此尽量避免建造垂直于墙体的梁,并使梁与墙体刚性连接。

地下室外墙主要承受水、土的侧压力,并受到面外弯曲,轴压力很小。因此,往往忽略轴力,将地下室外墙计算为垂直放置的连续梁。不存在平面外稳定性问题。

可见,规范中提到的剪力墙与地下室外墙的受力特性完全不同。

2、地下室顶梁端弯矩对地下室外墙有利,而非有害。

下图1为地下室外墙土水侧压力分布及弯矩图;

图2为地下室外墙在顶梁端弯矩Mb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3是图1和图2的叠加。可以看出,在Mb的作用下,地下室外墙的受控截面弯矩,无论是墙根处的负弯矩M'还是墙内的正弯矩M减小,甚至显着减小。因此,在地下室外墙上建梁是有利的,而不是不利的。

3、地下室外墙上需设立柱,用于锚固梁端纵筋。

地下室外墙梁端上下纵筋直锚固段长度的要求,就是地下室外墙上必须设置立柱的原因。下图取自标准图集“16G101-1”:

以一、二级抗震等级、C35混凝土、HRB400级25钢筋为例,直锚固段长度为:

考虑到施工误差等,地下室外墙厚度至少需要450mm,或者要安装立柱,否则梁端纵筋将“装不下”。

4墙顶弯矩Mb对外墙的影响

将图3中的弯矩图与图1进行比较,最显着的变化是梁端对墙顶施加了弯矩Mb。现分别计算以下四种情况,以确定梁端负弯矩对墙体的影响:

(1)无列

墙顶弯矩Mb=-235kN.m。方案中没有给出梁端弯矩影响范围内的墙体配筋。

(2)设置隐藏柱

为了校核梁端弯矩对墙体局部纵向配筋的影响,设置独立隐柱,计算梁端弯矩引起的隐柱配筋。隐蔽柱截面宽度按《高技术规定》7.1.6-3取“梁宽+2倍壁厚=1100mm”。计算结果如下:

(三)设置锚杆

柱截面高度以梁纵筋直锚固段长度要求为准,取450mm。计算结果如下:

(4)假设为普通柱,即柱截面与内柱相同,则计算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柱截面越大,梁端弯矩和柱配筋越大。但无论哪种情况,加固量都不会太大,加固加固也不存在困难。独立暗柱的钢筋和梁端弯矩最小。换句话说,柱越弱,对梁端的约束越小,梁对面外墙体的影响也越小。

5.总结

(1)如果梁纵筋直锚固断面能满足要求,如边跨较小,或地下室外墙较厚,则无需设柱,或仅设暗柱。

(2)如需立柱,可满足梁纵筋直锚固段长度要求。

2、地下室外墙基本型式

当地下室外墙无柱时,内柱为独立基础,外墙为条形基础。地下室外轮廓简洁、整洁。如果外墙上有柱,则柱为集中荷载,墙为线荷载。外墙虽然可以分散柱轴力,但由于墙柱的不同心、扩散效应以及墙柱的偏心等原因,很难准确掌握墙内的应力分布。地基总是让人感到不安,所以如上所述,独立地基突出于地下室。保持基础外轮廓齐平,可以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土方量,有利于基坑支护和防水施工。现以最常见的地下室型式为例,合理利用柱下偏心基础,达到冲平基础外轮廓的效果,以供参考。

1、纯地下室外墙及柱基本型

采用左图“墙下条形基础+柱下偏心单基础”基础型式。设计流程如下:

假设地下室柱网为8.1x8.1米,屋顶厚度为0.3米,外墙厚度为0.3米,层高为3.8米。屋顶覆土厚度为1.5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因地基周围设有软垫层,对地基土无约束,故不宜进行深度修正。)地下抗浮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

顶板恒载:0.3x25+1.5x18+1.0=35.5kN/m2;(1.0为板底部挂管)。

屋顶活荷载:5.0kN/m2;

地下室外墙竖向荷载折算为均匀布线荷载:

g=0.3x3.8x25+(35.5+5)x8.1x0.5x0.5=110.5kN/m;

从SATWE计算结果中读出外墙柱的轴力和弯矩:

将柱的轴向力按e=0.2m平移到地下室内部,并将平移后的轴力作用点处的底部底座质心置于柱下方,则底座将受到均匀压缩。柱下单个底座的宽度(垂直于墙)为:

由此可以建立两个方程:

基本尺寸如上图左下角所示。请参阅下面的横截面:

2、地下室外墙及上部结构柱基础型式

如果地下室外墙上的柱子从上部结构延伸出来,则应优先考虑上图2-2的剖面设计。如果柱轴力较大,墙柱不同心问题更加突出,很难保证基础外侧与偏心独立基础平齐,柱下梁式条形基础可以设计,见3-3节。条形底座定位时,应注意柱、墙的偏心。

3、边跨防水板应考虑地下室外墙根部固定的需要。

在计算地下室外墙时,一般假设其根部是固定的,因此在设计防水板加固时应考虑到这一点,如下图所示:

虽然基础反力可以抵消部分固定端弯矩,但其数值有限且难以准确确定。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保证防水板的抗弯能力不小于外墙根部弯矩设计值。

三、总结

1、地下室外墙上设置立柱,用于锚固地下室顶梁纵筋。地下室顶梁与外墙的刚性连接不影响地下室外墙平面外的安全。

2、地下室顶梁纵向钢筋锚固满足要求时,可不设置外墙柱,或仅设置暗柱。

3、地下室外墙上安装立柱时,可在墙下采用条形基础,并向内加宽立柱底部条形底座,使基础外侧平齐。

4、如果柱轴力较大,可采用基础梁条形基础。

5、外墙柱不能分担水土侧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用外墙柱作为外墙的支撑。外墙仅由地下室楼板或地下室内的钢筋混凝土墙支撑。

6、地质条件较差,单体基础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底板设计受水浮力控制,不宜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应采用全筏板基础。

四、需要讨论的问题

由于防水板下面铺设了软垫层,计算独立基础总荷载时,防水板自重和板面活荷载是否应转移到独立基础上?大家都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之前的做法是将活荷载转移到独立基础上。防水板的自重由软垫层承受,不传递到独立基础上。由于防水板在浇筑时是流体,其自重直接从软垫层传递到正下方的地基土上,凝固后无法传递回单体基础上。但活荷载是使用时的荷载,不能由正下方的基础承受,而是转移到独立基础上。

相关资讯